恐龙的祖先是什么-槽齿类动物

       槽齿类动物

  从爬行到飞行,通过近代科学考古,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毕竟时空跨越了两亿多年,对中生代爬行动物全面认识和了解并非易事。

  有人认为,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除哺乳动物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蜥臀目,一类是鸟臀目。

  这两大类各自又有许多分支,所有这些分支的后代统称为“恐龙”。

  若由这两大类往上追溯,可发现在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后幸存的爬行动物中,有一种槽齿类动物很可能就是恐龙的祖先。

  这是地球上最早的水路两栖动物之一,因其牙齿长在齿槽里而得名。有人认为,这种槽齿类动物不仅是恐龙的祖先,也是现今鸟类和鳄类的祖先。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对阿根廷西北部埋藏恐龙化石的岩层进行分析,认为恐龙祖先向恐龙进化的过程非常迅速。

  几乎在距今2.35亿年前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恐龙的祖先就进化出了不同的分支。

  第一个进化出的恐龙,与其祖先生理上差别并不大,均为两条腿的较小动物,以肉食为主。但是,在随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恐龙的生理结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恐龙逐步成了各种爬行动物的生存竞争对手,其祖先和某些近亲与后期进化的恐龙共同生存了不到2000万年,就被日益强大的恐龙种群消灭了。

  从第一代恐龙诞生,仅用了数千万年的时间,恐龙就繁衍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庞大家族。

  据相关资料分析,第一代恐龙仅如小狗一般大,在进化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

  有一些变成体型更小的恐龙,如1979年在阿根廷发掘出的一种被称为“鼠龙”的最小恐龙,体型仅比老鼠大一点。

  但有些却变得体型硕大无比,如2014年在阿根廷特雷利乌以西250公里的沙漠地带,挖掘出150块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

  从这些化石的大小可以判断,这批恐龙从头到尾体长约40多米,身高约20多米,体重约70多吨。这就意味着,这批恐龙身高可以超过7层楼高,体重超过14头非洲大象的总和。

  当然,这些体型较大的恐龙,通常出现在白垩纪晚期的地质层中。说明在恐龙灭绝前的几千万年,恐龙的进化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有些以植物为食的恐龙,为了获取高树上的叶子和果实,不得不逐步向空中延长自己的身体。

  有一些以昆虫为食的食肉性恐龙慢慢长出了羽毛,身体变得越来越小。最终这些恐龙进化出翅膀,能够滑翔或飞行,以便更有效地猎取食物。

  在恐龙灭绝时,这些会飞的恐龙得以幸存下来,成为今天某些鸟类的祖先。

  飞行动物除由脊椎动物进化的鸟类,还有节肢动物进化的飞虫和哺乳动物进化的蝙蝠等。

  恐龙进化出的鸟类不是最早会飞的动物,在此之前地球上早已有会飞的昆虫。

  在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之前,距今3.6亿年前后的石炭纪,是植物大繁盛的时期,这段时期持续了约6500万年。

  因为当时沼泽遍布、气候温暖湿润,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形成了大规模的陆地森林。

  繁茂的植物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使大气中的含氧量一度超过了35%。

  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早期爬上陆地的节肢动物迎来了进化繁衍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在陆地的生物用“高大上”来形容最为贴切

  所谓“高”是指植物树高林密,“大”是指动物和昆虫的体型普遍硕大,“上”则是指某些动物或昆虫已不满足于地面的行走通过变异往上飞行。

  当时,曾有一种貌似蜈蚣的巨大千足虫--古马陆,体长竟然可达3米。当时古马陆的足迹曾遍布世界各地。至少在美洲、欧洲等大陆板块,考古均发现了古马陆的踪迹,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史前动物之一。

  但是,也有些节肢动物在进化的过程另辟蹊径,不追求巨大而追求敏捷。它们不仅缩短了身体的节数,而且只用三对足行走,极大地提高了行动的灵敏度。

  随后,这种昆虫进化出翅膀,变成了第一个追求往“上”飞的动物“巨蜻蜓”。巨蜻蜓是远古时期最大的飞行昆虫,它的翅膀展开几乎有1米长。

  当然,动物由爬行进化到飞行,体型硕大未必是一种优势。特别是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生存下来的往往是那些体型较小且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