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近日,“打工人”一词爆红网络,成为不少当代年轻人形容自身工作状态的新词汇。相比此前“社畜”这样的词汇,“打工人”少了一分悲情,多了一分戏谑,追逐前沿、新潮文化的年轻群体,用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塑造出“打工人梗”,无形中拉近了快节奏工作生活中焦虑的你我。
以前,年轻人会把工作称为“干事业”“拼前程”,与这种相对一板一眼的词汇相比,“打工人”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对严肃的工作进行了反向解构。有趣的表征是,年轻人聚集的b站等平台上的“打工人”搞笑视频充满诙谐无厘头的特质;微博上出现了“打工人梗为什么会爆火”的热搜,后头跟着一个俏皮的狗头表情包,杂糅当下特有的时代情绪。
“打工人”流行背后,是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宣泄,是对于高压环境的不满,也是对于平凡人生的不甘。如果把“打工人”和“社畜”抑或是“996”联系起来,更像是当代年轻人对自身状态的一种黑色幽默式调侃。自称“打工人”或多或少带有这样的潜台词:我有工作,但干的不爽,挣的不多,还有可能随时失业。“打工人”蕴含的另一层意思是,与其被动接受当下的状态,不如主动出击,因此相比于“佛系”“丧”,“打工人”带有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
一句“你好,打工人”,听着像大家都是原子化的个体,却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很重要的是,“打工人”的落点是“人”,这种平权式的人性关怀,非常容易让不同岗位和层级的劳动者产生共鸣。更深层的焦虑是,不管你高兴还是悲伤,都无法抹去“打工人”的标签。可以肯定,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必将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多元,而有更加丰富的表达。
属于“打工人”的这场网络狂欢注定很快就会过去,因为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迭代”,今天的新词很快就会被层出不穷的后来者取代。但有一点,“打工人”传达出的自嘲式鼓励,是年轻人职场情绪的风向标,也许隐含着更深层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