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畸形消费行为的主要成因

  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消费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受个人意志支配,是自身性格和兴趣使然,但从深层次来看,其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外化表现。影响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


  (一)受个人意志支配影响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影响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其自身个人因素。一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多样性大大增加,与相对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相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舞台。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比赛和活动可以结识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龄人,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

  一些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生活格调高雅时尚、性格豪爽,频繁参加各种聚餐活动,购买许多新潮服饰打扮自己,让自己在人群之中更加突出,或者更加吸引同学特别是异性眼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他们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大学管理模式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成绩来进行优劣比较的传统做法,考核大学生标准变得多维,一些大学生借助各种活动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在学习成绩之外彰显自己独特优势,通过自身特殊才艺博得多方喝彩。

  而面对身边大放异彩的同学,一些没有什么特长的学生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有的学生以畸形消费来展示自己,通过大手大脚花钱来吸引他人注意,缓解失落自卑的尴尬情境。

  (二)家庭错误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

  一个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大学生是特殊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花销主要由家庭供给。

  一方面,许多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加上不太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孩子的经济要求总是有求必应,而孩子在一次次不合常理要求都能顺利得到满足之后便产生“钱可以来得很容易”的心理,在面对各种高额消费时不考虑后果,从而陷入畸形消费旋涡;另一方面,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也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第一课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因素在其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习惯养成影响巨大。

  由于一些父母长辈自身存在畸形消费习惯和错误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些大学生进入校园成为“准社会人”独立消费时,面对各种诱惑难以自控从而陷入畸形消费旋涡。

  (三)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

  进入21世纪,消费文化口益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商业营销无孔不入,地铁灯箱广告、社交网络推送、网红买手助推等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极大促进消费时尚的无边界扩散,各种新奇时尚事物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传遍社会各个角落,过度的商业文化催生人们必须竭力追赶潮流的消费错觉。

  这种现象的存在,催生了“隐形贫困人口”。所谓隐形贫困人口,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贫困,不是没有正常的生活来源,只是因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超前消费,就是俗话说的“花的比挣的多”。

  初入校园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于潮流之中,如有些学生不管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在网络游戏世界里掷重金购买虚拟资产并成瘾;不管自己是否真正有需要,只要一打开各种购物app就“买买买”。

  一些学生认为,在某种消费时尚出现时,如果自己没有及时体验,将会被身边同学歧视,进而被时代抛弃。这时候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的行为或者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阶层符号。从消费符号理论来看,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实则是所属阶层的外化具象。在消费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的驱动力,“我们自己也变成了符号,变成我们购买的商品把我们塑造的那种东西。这就可以合理解释各种“鄙视链”。

  消费能够炫耀阶层,也能改变固有阶层印象,一些学生试图通过不断追求时尚、追赶新潮来实现阶层的维护或者提升。即本属于家境优握的社会中上层,借由口常消费来显示自己家境;来自贫困的社会下层,则通过高端消费来使得自己“看起来”像是属于更高的阶层。

网站地图